鱼鳞泛着水光,芙蓉花瓣娇艳欲滴,整幅作品仿佛自有生命,这就是蜀绣最具代表性的题材——《芙蓉鲤鱼》。
很多人初识蜀绣鲤鱼,往往便是通过《芙蓉鲤鱼》这一经典题材。
那为什么芙蓉鲤鱼能成为蜀绣最具代表性的题材呢?
其实是源于它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技艺。
成都古称“蓉城”,这一美名源自五代时期后蜀皇帝为花蕊夫人在城头遍植芙蓉的典故,芙蓉因此成为这座城市富贵与美好的象征;而水中灵动的鲤鱼,既呼应了川西水网密布的地域特征,也寄托着“年年有余”“鱼跃龙门”的美好愿景。
两者相结合,堪称自然与人文的完美交融,将蜀地的风物与人情凝结于一方绣面之中。
而要呈现这样的题材,依靠的是蜀绣独特的工艺语言。其现代经典的成型,离不开1958年的一次重要艺术合作。当时,在国画家的配合下,采用“芙蓉鲤鱼”图稿试绣成功,蜀绣题材领域因此得到广泛扩大。
展开剩余54%芙蓉鲤鱼图构图讲究“以线立骨,以韵传神”。通常以三条鲤鱼构成画面主体,采用“S”形走向布局。上方鲤鱼呈跃升姿态,中部鲤鱼平行游动,下方鲤鱼俯身向下,形成上下呼应的动态平衡。芙蓉花作为点缀,常安排在画面上部或两侧,既不喧宾夺主,又与游鱼形成动静对比。水面常以留白处理,灵动的鱼尾在水中自然摆动,巧妙形成视觉上的流动感,使观者产生“无水胜有水”的想象。
在针法运用上,更集中展现了蜀绣最具特色的两种技艺——刻鳞针与晕针。经刻鳞针绣制的鱼鳞,不仅具强烈立体感,更能在不同光线角度下呈现微妙的光泽变化。当观者移动视角时,鳞片仿佛随之流动闪烁,产生“鳞甲生光”的生动效果。通过晕针绣制的芙蓉花,不仅形态逼真,更在光影变化间展现生动气韵。当观者移动视角时,花瓣仿佛在微风中轻轻颤动,充分体现蜀绣“以针线写生”的艺术造诣。
鲤鱼这一纹样在蜀绣中的运用,早已超越简单图案装饰,成为融合地域文化、吉祥寓意与精湛技艺的艺术符号。它游弋在丝线之间,承载千年古城的记忆,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更见证一代代蜀绣人以针为笔、以线为韵的艺术追求。
注解.1 汉语中“鱼”(yú)与“余”(yú)发音相同,“有鱼”谐音“有余”,象征“富足盈余”。“年年有鱼”即“年年有余”,寓意每年都有充足财富粮食,生活富裕,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注解.2 成都称“蓉城”核心原因,源于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下令在成都城墙内外广植木芙蓉,形成“四十里如锦绣”景观,由此得名“芙蓉城”,后简化为“蓉城”。这一别称承载了成都的历史文化底蕴,也体现其自然地理特色和城市象征意义。
发布于:重庆市